“爹,咱家的地契你放在哪了?”
宋翌之听了也不问缘由,现在看来儿子女儿都比自己聪明,他们做事有他们的道理,只说道“跟我来”,便大步走向卧房。
宋清辞则站在了卧房之外,没往里走。
等待片刻,宋翌之便拿着几张大纸走了出来。
“这块地,是好几年前就买好,当时地价没有现在这般高,四个院子拼在一起,也只花了六百两,现在就要贵上许多,毕竟这儿离京城也勉强算得上近,可能两三千两差不多。”
刚说完这几张纸可能值个两三千两,宋翌之就将地契交到了宋清辞手里。
也不叮嘱什么,他看得出来,宋清辞和之前完全不像是同一个人,华光敛彩,虽然完全搞不明白,为什么宋清辞身上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是他的女儿,毋庸置疑。
至于其他的,权当是安之在天上保佑清辞吧。
宋清辞接过地契,顿时心安了两分。
还好,要是爹在低头翻半天,最后空着手哐当哐当出来,说上一句“不知道去哪了”,那宋清辞才要头疼。
现在看来,应该是许林寒现在应该还没动手。
幸亏来得早。
一想到这,宋清辞拍了拍胸脯,重生刚三四天,就撞上了这么多事,又是大哥成亲,又是遇见了谢央,还看见了三叔进长乐坊。
上辈子自己是错过了多少事情?
难怪弄不死许林寒。
如今宋清辞已经想好了下一步。
一是看能不能通过嫂子那边的人脉,钱银拉扯出一个产业,能带着宋家人以及府里的丫鬟,小厮们一起赚钱,还是需要真金白银的共同利益,才能将人们都绑在自己的船上。
有时候宋清辞真觉得自己挺虚伪的,一边说要替琴儿,宁儿做主,与她们同吃同住,一边又心无芥蒂地利用世家,也就是自己口中大蠹的关系与资源。
不过常家与那些普通世家豪门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宋清辞只能如此安慰自己道。
除了搞钱以外,宋清辞还有一个额外的目标,那就是看看能不能寻个由头,想办法借常家人,把许林寒给弄了。
现在背靠常家,宋清辞什么都敢想。
之前还觉得许林寒旁边有个高手老头,可能很难办。
但是高手嘛,谁没有似的,宋家没有,常家怎么也得有一箩筐吧。
尽早弄死这个心腹大患,宋清辞才能安心。
但许林寒也不是会按部就班的主,如果意识到自己有威胁,想必会找机会下手,所以现在自己刚重生的这段时间就是弄死他的最好时机。
如今的许林寒说不定以为自己还是以前那个蠢样,没有什么心理防备。
自己有机会毕其功于一役,准备完全,一击毙命,五马分尸,大卸八块。
再往后,也要提前为进入浅池书院布局,整个大乾,除了国子监,就是浅池书院最有实力。
如今科举三试,每年一次。
大量人才通过科举进入各种地方衙门工作,而世家们通过考官,能够提前了解这年的考生信息质量,提前与之接触,从而将其吸纳为自己人。
不过浅池书院不同,书院常年维持在六十个学生的规模,只教一年,一年内没有考中进士就直接滚蛋。
因此想要进入书院的门槛也相当之高,其中十六个名额留给了世家子弟。
剩下的四十四个名额,不看出身,只看本事,在花间诗会名满京城的风流子能进,顶着个大光头,穿一身百衲衣的僧侣也能进。
在某一年,浅池书院甚至进过一个满身铜臭气,士农工商中排名最后的商贾。
只要你能通过梁老的考核,就能进入书院。
而只要进入书院,就等于你认识了五十九个大乾人才,就算一年后没能考上进士,那也是极好的人脉。
众世家也是绝对相信梁老的眼光,即便这些人没考中进士,他们也会前去招揽。
反正钱多,幕僚养一个是养,养一群也是养,不缺这点钱。
据宋清辞猜测,当年许林寒应该就是拿了剩下四十四个名额中的一个。
而长离自己说,当年她虽然也在那里就读,而且科举中还取得了榜眼的成绩,但她的书院名额,应该是燕家卖了个人情给皇帝,将自己的一个名额匀给了她。
但现在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宋清辞面前,就是她并不清楚怎么拿到那四十四个名额中的一个。
从之前入选的学生来看,这和写文章,策论的能力并不直接挂钩。
只有一点能够完全确定,那就是需要绝对的过人之处。
等见到了长离,再和她细细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