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二十一年,武林帮势力壮大,联合西南农民起义军挥旗北上直击中原腹地,皇帝又派恒王出兵镇压。双方拉扯数月,最终起义军落败,领头者吴昇被恒王斩首,起义军军心涣散,仓皇逃至武林帮所驻渠州城落脚。
恒王乘胜追击,双方在渠州城展开会展,史称渠州之战。
渠州城一战后以恒王为代表的朝廷军队大获全胜,虽未能肃清乱党余孽,但已足以震慑八方。
当年恒王领旨搜捕武林帮逆党,血洗渠州城。不料却被一鲜衣怒马少年郎横插一脚,救走一名武林帮余党。
皇帝听闻后勃然大怒,认为恒王带兵不利,朝廷军队竟被一少年重重打脸,遂又封恒王为骠骑大将军,命其将那驭马少年缉拿归案,寻不到不得回大梁。
崇安二十三年。
恒王在渠州城内微服搜寻,找到那人踪迹后,感其胆识叹其才能,并未遵循旨意押其入天牢,而是巧用计谋说服其成为府内谋士,上交一普通百姓首级献与皇帝瞒天过海。
此后祁越誓死追随恒王,而恒王手握重权,几乎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彼时武林帮逆党刚经过渠州城一战不过三年,元气大伤,却仍不死心,冒着杀头的风险在天下各处招贤纳士,一副与朝廷作对的小人之相。
皇帝疑心重,担忧武林帮因此再度崛起危害社稷,便再次派出恒王出兵镇压叛贼。
武林帮位于隐士山山腰,隐士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激战那几日云雀宗宗主下山游历,宗内弟子寡不敌众,头一个陷入血海之中。
只是不知为何,血洗武林帮之日恒王特意带上祁越,那厮却也听话,行动如嗜血利刃,云雀宗弟子皆成其剑下亡魂。
.
黑衣死士将《魏史》拓印本放于石桌之上,弯腰,双手作揖。
“属下不通文字史书,只知君主之意便是天意,墨浸于纸中,所言之事虚虚实实,后人口耳相传,是黑是白是明是暗,并不重要。若得民意便是明君,若水覆舟则为庸。”
宁王走出凉亭,顺手撷一片矮木丛的叶:“这世道早已不像父皇在时那般兴盛了。好一个君主之意便是天意,可世人又岂非不知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天要亡我,我却要换天。”
他停在石子路上,温和转身与身后死士四目相对。
死士们扑通跪下。
“我等誓死效忠殿下,绝无二心!”
宁王轻笑一声,俯身拉起领头的那个。
两双手温度互换。
宁王:“言九。”
“宁王殿下......”
“若此举必将见血,你亦无生还之望,”宁王很快收起了眼底温和,放开他的手,随即又看向众人,淡淡地说,“本王今日给你们一个机会,是走是留,皆在各位一念之间。”
.
言九与其他死士互相看了几眼。
言九微微躬身福礼:“臣,愿追随殿下左右,共赴生死。”
“好。”
宁王如是说。
——————
①:本文中书令给宁王的《魏史》拓印本,文言文部分第一处翻译如下:
原句:“崇安十年春,帝栖于上位,并天下为五十七城,腾蛟凤舞,布施于民。然边兵乱,响马余贼不绝于市,遂......”
翻译:崇安十年的春季,皇帝栖息在高位(新帝登基),将天下的城池统一为五十七城,腾龙飞跃于天空,凤凰起舞(比喻人才众多),对百姓广施恩德。但是边疆的战事又多又乱,土匪盗贼神出鬼没无法消灭。
②本文中书令给宁王的《魏史》拓印本,文言文部分第二处翻译如下:
原句:“二十一年冬,绿林有匪祸乱于世,民皆战战。使柯裴伐之,定渠州。吴孟安降于我,自戕于临水之上流,帝叹其悲且。归尸于家,诸王皆使其兵卸甲以吊......”
翻译:崇安二十一年冬季,江湖上有一帮匪徒兴风作浪为祸世间,百姓们都十分害怕。皇帝便派遣柯裴讨伐匪徒,柯裴最终平定了渠州。吴孟安向我(朝廷)投降,在临河的上游自|杀。皇帝感叹于他悲惨的身世。便把他的尸体运回老家埋葬,所有王侯都让他们的士兵脱掉盔甲吊唁吴孟安。
【注:】
*文言文为原创,若有用词、语法错误请指出,欢迎一起讨论
*吴孟安:人名。魏国农民起义军领头者,吴昇,字孟安。
*《魏史》片段为作者自己编写,本意是想让小说更真实,且本文为古代架空,请勿过于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