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洎的死,众臣都知道是冤案,是太宗给李治消除隐患。当时,太宗身体日渐不好,亲征高句丽后更是直接病倒了。这种情况下,他需要给李治物色好顾命大臣,在李治还没有坐稳皇位的时候守护他。而面对褚遂良和刘洎的矛盾,太宗选择留下褚遂良。
当然,做出这样的判决,太宗也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
其一,褚遂良跟随太宗的时间更早,其父褚亮当初还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再加上他性情温和谨慎,相比于疏阔刚直的刘洎,他在朝中的根基更稳固,人缘和声望也更好。
其二,当初李承乾和李泰争储,刘洎也卷入其中,他是站队李泰的。当时,李泰只是被降封为郡王,后来还进封为濮王,可见太宗并没有想过真的杀了这个儿子。不过,太宗只是不想杀李泰,并没有让他回来给李治添乱的意思。而在太宗这个老父亲眼里,他儿子李治仁懦善良,柔善可欺,对付不了能和刘洎这种重臣联合的李泰。
其三,褚遂良的话确实为诛心之语。伊尹拥立太甲为帝后又将其放逐,霍光拥立刘贺为帝后将其罢黜。虽然太甲、刘贺确实都不是贤君,但是被臣属放逐、罢免,实在是历代帝王心中的大患。而刘洎本人确实也和太宗说过“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旧唐书·刘洎传》)”。所以,就算刘洎真的没说过要做大唐的伊尹、霍光,太宗也不想给李治留下这个隐患。
至于说留下刘洎和褚遂良争斗制衡,太宗是没想过的,因为要重点关注制衡的那个人是长孙无忌。等李治即位了,刘洎和褚遂良斗起来,先不说他这个仁懦的儿子刚当上皇帝能不能控制得住,要是长孙无忌趁机端了这两人,那可真就是霍光辅政了。
回到现在,李治看到了刘弘业的奏表。他当然知道刘洎是被冤枉的。但是在监国期间,李治也亲身经历了刘洎辅政,相比于疏阔刚直的刘洎,他也想让更温和谨慎的褚遂良未来辅佐自己。而且其实,太宗已经有了决断,又是为了自己,李治便也只是寻常地求了求情,在刘洎死后慰问了他的家属。
如今这事重新被提起,再加上前几天韩瑗强硬要求他重新起用褚遂良,让他再次想起被这些顾命大臣、朝廷重臣钳制的时光,李治便打算为刘洎沉冤昭雪。既然要为刘洎昭雪,那么当初诬告刘洎的褚遂良当然也会被惩处。
不过,李治向来不是个独断专行的人,他还打算再要问一下近臣的意见。近臣们大多也是支持刘弘业的。先不说许敬宗已经和他们通气了,哪怕只从公理角度,当初就有马周作证,刘洎确实是被冤杀的。最重要的是,褚遂良已经失势了。
但也不是所有近臣都是这么想的,给事中乐彦玮说,“如果洗雪刘洎之罪,岂不是表明先帝用刑不当?”
乐彦玮倒也不是为褚遂良求情,他就是考虑到先帝的威仪。现在要是说刘洎无罪,那赐死刘洎的太宗岂不是偏听偏信,妄杀忠臣了。
李治一听,也觉得在理。就算他已经厌恶褚遂良,也不想污了先帝的名声,尤其是由他这个向来纯孝的儿子来推翻先帝的判决。于是,李治便采纳了乐彦玮的谏言,将刘弘业的奏表按下,不再提及。
因为涉及到先帝,刘弘业、许敬宗等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但是为了安抚刘弘业,表明自己的态度,李治下令贬谪褚遂良。
此令下发到中书省,中书令韩瑗等人经过商讨,将褚遂良由潭州都督左迁桂州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