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翰——梅任行晕过去了。”那宫人道。
“好好的怎么晕过去了?泼上几盆凉水,再不行,直接穿了他的琵琶骨。不许放出来。若是装的,自然会醒。”
“带我去找他!”皎皎道。
“不许去!”
“你若怕他走,不如穿了我的琵琶骨。废了他的功夫,他未必不会继续挣扎。可若是我身受重伤,他一定不会轻举妄动。”
“你就这么爱他?”
“我只是了解他。”
“朕没对他用刑…… 泱儿不许。”
“好,我信你。带我去找他。”
“不必…… 把他带到这里来。让太医也来。”
“恐怕不大行。”那人道,“梅公子身上到处都是刀伤。”
“你说什么?”
改后段落:
“陛下。”
“什么事?”
“梅翰——梅任行晕过去了。”
“哦?是吗?那就穿了他的琵琶骨。若是装的,自然会醒。不许放出来。”
“带我去找他。”皎皎道。
“不许去!”
“你若怕他走,不如穿了我的琵琶骨。废了他的功夫,他未必不会继续挣扎。可若是我身受重伤,他一定不会轻举妄动。”
“你就这么爱他…… 朕没对他用刑,泱儿不许。”
“好,我信你。带我去找他。”
“不必。把他带到这里来。让太医也来。”
“恐怕不大行。”那人道,“梅公子身上到处都是刀伤。”
注:其实我也不知道宋溟这里应该是烦躁还是戾恨,但鉴于我是个卡字数狂魔,为了使本章字数保持在3200~3300这个范围,还是就这么改了吧。而且戾恨跟下一章(第88章)也衔接得更加紧密。至于这个传话的人,感觉未必是宫人,有可能是宋澜,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所以就模糊处理了。
17.第89章 “罩了个隔音结界在笔怪头上”,改为“随手扔了个隔音结界罩在笔怪头上”,写的时候想的是后者的动作,不知道为什么写成了前者,但现在想想似乎前者也行,不过还是改掉为好
18.第89章 “无边的黑暗”,改为“无尽的黑暗”
19.第90章“梅任行去槐安殿绕了一圈,又去储乐阁看了看”,改为“梅任行在槐安殿前停了一会儿,便去了储乐阁”
20.第90章 “你若是来看,肯定会‘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改为“你若是来这里,肯定会当场给我表演一个‘以手抚膺坐长叹’”,本来想表达的是后者的意思,但最后五章实在有些赶,就写成了前者,有点词不达意
21.第90 章 “果然就算用自己的手也不行了。弹得磕磕绊绊,不像‘酒狂’,倒像是‘酒疯’了。不如以后也做个曲子,就叫‘酒疯’好了。可惜,歌不能取乐,酒亦不能忘忧。加在一起,只会更糟。”这里书名号和引号我也不知道该用哪个,文中可能还有类似这种情况的地方,都暂且不改,保持原样,以后知道了再改吧
22.第90章 “这种句式”,改为“这种句式的”
23.第90章将“是在说纵然有这么多生的欢喜,为什么还会觉得痛苦,明明一切外在都已是‘乐不可忘’的样子,为什么还会抑制不住地‘悲而自苦’。”改为“是在说明明这世上有那么多生的欢喜,明明为自己找了那么多欢喜的理由,可为什么……”
《大墙上蒿行》想表达的意思是“我很痛苦,那么我去找华服美食、良马宝剑、宴饮乐舞吧,然后努力说服自己这些有多么多么好,然后发现没有用,说服不了,还是痛苦”。明明有这么多生的欢喜,甚至怀着“上有沧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这种跟关了千八百年一样(比喻,不是真的,别打我),好不容易获得生命来到世间、感受世间的巨大欢欣与珍视,却都无法冲淡生本身的痛苦。生命易碎,四时舍我。至于“隐约”一词,我不知道怎样的解释更加合适,它其实是掺杂了痛苦、彷徨、迷茫,甚至还有一丝无助的那种很复杂的感觉,不知何去,不知何故,又切实存在,硌在心里。用疼痛来比喻,就是那种不知部位也不知原因,甚至时隐时现,但是旷日持久的钝痛。不过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写出来,也不知道该怎么用梅任行的口吻写出来,而且梅任行在想到“为什么还会觉得痛苦”之后,估计就已经痛得不愿再说然后转移话题了,目前只能改成这样了。
24.第90章 “若是你没有魂飞魄散”,本来是想写“若是你没有灰飞烟灭”的,但现在想想,“魂飞魄散”表达的意思似乎更符合梅任行的想法,但这里实在不知道要不要改。
25.第90章 “我哥要是知道,肯定会说‘你这什么癖好’?”改为“我哥要是知道,肯定会说‘你这什么癖好?’”
26.我标点实在用得不大好,还有“的地得”,也经常词不达意、言不尽情,或许还有很多处没有发现的错误,也有很多需要改动的地方,但目前这个阶段,就是以上这些更新了。
27.其实最开始这本小说我是当个消遣来写的,可是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让我觉得越来越不对劲,所以也越写越费力。甚至有很多巧合,是我写完以后很久才发现的,也有很多情节,是我写完以后很久才想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莫名觉得就是要那么写的。再加上小说在不断与现实重合,有时我也分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了,也许都是真实的世界,也或许都只是一场故事吧。
譬如穆成言的原型是王安石和张居正,自己当初莫名奇妙就是觉得要在穆成言棺材里放一方砚台,后来才发现张居正棺材里就是一条玉带和一方砚台。再譬如五月初五这个日子,在小说里是他和皎皎生前的最后一面,当时只觉得这是从春到秋唯一有可能见面的日子。那次见面,他们在说身后之事。因为他这一世除了兄长之外再没有其他亲人,所以在谈到结局时,他说自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最多不过开棺戮尸而已。可是后来才发现五月初五在历史上正是张居正被死后清算、破家沉族的日子,同时这一天还是这位的生日…… 再譬如《绝世好菜》,自己当初写的时候就是觉得以苏轼的性格,会送上这么一本搞笑又自恋的菜谱,可直到后来整理伏笔时才发现,皎皎不就是那个“绝世好菜”吗?再结合苏轼去找皎皎的目的,就觉得——你也太厉害了,把我这个作者都骗过去了…… 我是设计了很多很多伏笔,但这些真不是我设计的。也真不知道究竟是我写了这本小说,还是这本小说借我的手写了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