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冯娘的眸光微凛,嘴角的笑意愈发寒凉,她说道:“别想拖延时间!赵煜,你好生听好了,今夜你既已入了我设下的局,那你就休想能活着走出山寨!”
冯娘说着从后腰拔出一柄尖刀,她冷笑一声将并刀尖抵在赵煜的脖子上:“当日赵择渊欠我薛家的血债,那今天就借他儿子的命来偿还罢!”
此时赵煜的脸上无丝毫惧怕的神色,他眸子只管直直盯着冯娘。
赵煜脖颈的皮肤被刺破流出点点血滴,而他面上依旧是平静的很。
冯娘本以为赵煜会被此举吓到,不曾想他却异常平静。
这会子,冯娘满腹狐疑地观察起赵煜,不免揣度起他的内心衷曲。
十年前衙州官银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此时此刻,赵煜不断在脑海中冥想——如此错综复杂的案情,而这冯娘···哦,不对,姓薛···他们又在这案子里扮演着什么角色!?
蓦地,赵煜讥唇一笑:“父债子偿,杀人偿命,既是如此,那我赵煜自然是应死的,不过···我死也得死个明白,恕我赵煜不知,我父亲究竟与你们有什么仇怨!”
话说至此,冯娘反手收回匕首,转身撩衣且坐在了赵煜的对面,目光上下打量着他。
须臾后,冯娘反问道:“你可知道十年前衙州官银被盗案的来龙去脉?!你可又知道这十万两白银害了多少无辜人的性命?!”
闻言,赵煜抬眼看向冯娘,并未作答,而他眼中透出一丝疑惑。
冯娘微微冷笑:“呵呵呵···你这个养尊处优的大少爷是什么都不知道啊···”她瞥了眼赵煜,而后缓缓说道:“好,今天既然是你赵煜的死期,那我便告诉你当年的真相!”
“十年前,衙州因水灾受灾,朝廷下拨十万两赈灾白银···”
冯娘说着说着陷入了回忆。
·····························
这一日,押送官银的京州官兵已到了衙州地界。刚刚入城,迎面就遇上了一队人马,来人正是衙州通判——薛刚。
薛刚见到京州铁骑即刻翻身下马,上前抱拳自报了官职,“下官衙州通判薛刚参见大人,下官奉知府赵大人之命在此恭迎大人!”
说罢,薛刚将官府令牌递了上去。
负责押送官银的大人接过一瞧,而后又打量一眼薛刚,这人身量健壮,圆脸麦色,他随即点点头:“有劳薛大人!”
薛刚收回令牌,一面说着话一面跨鞍上马,随即前面带路。
傍晚时分,一行人马到了衙州县衙,知府赵择渊及随从已在门口等候。
押送官银的官员递过来朝廷牒文,赵择渊接过文书,阅毕然后揖道:“李大人一路车马劳顿,风尘仆仆,赵某已在驿站安排了下榻的房间。”
李大人握拳还礼,二人寒暄几句后便跟随赵择渊去了库房。
库房在县衙后身,原来一直存放粮食和各类财物,事前赵择渊已经命人整理干净。
五个箱子被衙役抬进库房的里间,安放完毕后,两道门也落上了锁,等一切安排妥定之后,天已经黑了,至此众人散去。
一夜无事。
翌日,京州押送赈灾饷银的人马离去之后,赵择渊与薛刚二人回到书斋,一同商议向各县域分拨赈灾官银之事。
书斋内,二人宾主位坐定,尔后赵择渊说道:“这次朝廷能下拨赈灾饷银乃是皇恩浩荡,官家体察民情啊···”
闻言,薛刚点头称是。
“眼下各县域受灾严重,分拨赈灾官银为最要紧之事···”赵择渊看看薛刚,说道:“十万两白银不是小数,除去分拨日夜看守饷银的衙差,剩下的人手若是都派去县域送饷银,那处理署衙日常庶务的人手便不足了···不知,永伯(薛刚的字)有何主意?”
听罢,薛刚答道:“回大人,卑职觉得可将衙州地界内的县域分成批次,下发碟文命他们陆续进城,到时我们可派士兵监视周围情况,待复核提取饷银人身份之后,再到库房押印提取。”
听罢,赵择渊倒觉得可行,此法虽无新奇,但不失为十分稳妥。
待二人几番商议之后,赵择渊签发了碟文命一行衙役送往各县域。
半月后,庐景县县令王儒律前往衙州。
时值雨季,一连几日阴雨绵绵。
王儒律在亭下躲雨,他观望外面,见亭外的雨渐小,于是继续赶路。
傍晚之际,一行人到了衙州驿站,而此刻,赵择渊则撑着伞在雨中翘首以盼。
王赵二人同是周元三年的进士,都师从柳公,二人为同窗好友。
“松平!”王儒律见到知交好友,提褂疾步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