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既跟你走了,可否告诉我你的身世呢?”
沈厌卿仰头望着前面的人,脚下是初生新草,身侧是万丈峭壁,清凉的雾气将他整个人拢在其中。
彼时彼刻,好像真的每走出一步,就离天门更近一点。
难道世上真有神仙?
牵鹿的仙人转过身来,朝着他笑了笑。
“有来有往。若我说了,沈参军也应与我讲一件对等的秘密才是。”
沈厌卿皱眉答道:
“沈某尚是朝廷命官,不可透露国事。”
“无妨,我也只对沈参军感兴趣。这样可行么?”
彩衣的少年伸出一根手指,遥遥朝他一点。
他指间的坠玉红线随着动作轻轻摇晃,真如神仙掐了什么法诀。
“……好。”
沈厌卿点头。
既已走到了这一步,也没什么好爱惜自身的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慈英太子在薄暮的夕光中轻笑出声。
“荣宁是我的母亲,景隆是我的舅舅。”
……
“景隆”是前朝废帝的年号。
因着在位时间太短,饶是前朝的皇帝都勤于更换年号将喜新厌旧发挥到了极致,这位倒霉末帝还是只有一个。因此,也只有他一个能用年号代称。
刑部侍郎回过神来,将手中字条呈回给安芰。
“这几个字……确实是人血写成。”
他小心觑着圣上的脸色,到底没敢问出口:
沈参军在文州是否遭了些不测?
这字体,朝廷里许多人化成灰都认得——沈厌卿权势最盛时,趁着当今圣上年幼,曾代笔过某些奏折的回批,弄的许多人现在仍心有恨恨。
现在想来真是夸张。这么一个曾踩着所有人头上走过去,权倾朝野的大权臣,竟几日之间就落得那样的下场。
这朝堂上一起风雨,究竟还有谁能自保?
只能感念圣上仁厚,自二月后再没出过什么事情,至少没再有沈厌卿和前任御前总管那个级别的人被掀下来。
各部领头的勉强能睡好觉了,刑部侍郎也不用每天看着自己顶头上司一边搓着人骨一边在刑部大堂转悠了。
而今这一封信来了,不会又要出什么幺蛾子吧?
姜孚手中捏着信纸,并不看他。
“知道了,下去吧。”
刑部侍郎如释重负地退出了御书房,心想只要跑的够快,再有什么事情都和他无关。
安芰小心把自信封上裁下的“急送京城”四字放回御案上,见皇帝揉了揉眉心道:
“……老师的病又重了。”
安芰微微凑近了些,瞄着信纸:
“沈大人在信中说的么?若真是如此,不如令钟太守……”
“不,”姜孚打断他,“老师未在信中提到自己。”
“但鹿慈英的身份,及慈英教内部的教义及结构等,都已经明了了。”
安芰小心奉承:
“沈大人真是神速,文州州府四五年未成之事,竟一两月就做成了。”
小皇帝却毫无喜悦的表情,只是将那信纸翻了又翻,展了又展,像是要从字里面再看出字来。
然而刨却凝练严肃的正文,信首信尾也不过几句合乎臣子之礼的客套而已,再没有别的内容。
老师为什么不写些私事呢?
文州如何,他如何,皪山上住的可习惯……离京时老师病的严重,如今好些了么?
虽然信中只说血字是为了加急,别无他意;可是既用了血,本人又怎么会好?
他一恍惚,就好像又看见上元夜老师咳着血请罪的模样,指缝里领子里尽是殷红,好像下一刻就要脱力倒下。
为什么不说呢?为什么要这样让他担心呢……?难道是那些人不让他写吗?
宗室的身份可说,教义可解,怎么会苛刻到不让他知道老师的近况?
姜孚是不愿信的,可只有一种可能解释的通:
是沈厌卿自己不肯写。
他心烦意乱,从信纸中抽出三四张来,递给安芰,叫他去抄录几份传给几个紧要的大臣。
安芰领命下去了,留小皇帝一个人坐在原地。
姜孚今年只十五岁,在平常人家还是亲长溺爱的年纪,本该与兄弟姊妹交游嬉戏,与好友弄花走马,无忧无虑度过这段日子。
可他却只能日复一日地装着少年老成,换来别人那两句“有先帝之风”,好把这阶下千百人都稳稳当当地捆好在已成的秩序里各司其职,不至于因为他年少就生出异心。
父皇去的早,母后随着去了,他身边空落落的,只剩下一个老师。
而老师竟也狠心离开了,千里迢迢跑去将自己押作前朝余孽的人质,只为换来这几张纸。
小皇帝抑住鼻尖的酸楚,抬袖狠狠抹掉眼角泪水。
若他不是如此无能就好了。
若他能有些手段,能做些事,就不必眼见着那些人攻讦老师而毫无干涉的能力,也不必在老师放弃一切抵抗顺水推舟往文州去时只做两句无力的挽留。
更不必在老师捏着他的手为那份圣旨盖印时痛哭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