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沈城同长子沈学、幺子沈明带着厚礼一起去了青山书院。
父子三人没去找负责斋舍的斋长,而是直接去找了山长。
青山书院有生员六十余人,斋舍二十余间,每间可容纳四人,其中山长、监院、讲习单住。
崇德斋是只有贵客才能入住的地方,赵公子能住在崇德斋,必是山长接待的。
青山书院的山长姓杨,其父亲是本朝名儒,他承袭父亲遗志,传道受业,讲经解惑,年纪大了后才减少授课,挂了山长虚衔。
沈城父子三人找到杨山长说明来意,却被告知,赵公子今日一大早就离开了。
沈城:“杨山长可知赵公子是何人?离开去了何处?”
杨山长摇了摇头:“每年赵公子都会带着学政大人的手谕过来住上一段时日,告知我等勿要打扰,至于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沈城:“赵公子可留了什么话?”
杨山长认真思索了片刻:“并无。”
父子三人:……
没留话你想了这么久?
没有见到赵公子,沈城便带着厚礼独自离开了,沈学、沈明留在书院读书。
.
自从沈宁游湖再次出事后,她便很少出门,更多的时候是在院中看书。
先将原身喜欢的铸强扶弱的话本子都看了一遍,又让人找来一些山水游记。
不知不觉就到了端午。
端午,书院休节假一日。
往年沈家五兄妹和江家兄妹都会去东湖看龙舟赛。
今年江煜安要参加秋闱,沈问、沈慎要参加十月的武闱,再加上前阵子沈宁再度遇险,便没张罗去看。
裴氏趁此机会带着沈宁去云觉寺上香,让不参加考试的沈明陪着,沈父自有应酬。
母女二人带着两名丫鬟坐在马车里,小儿子沈明骑马。
三人一路从州衙出发向云觉寺而去。
今日临州的百姓大部分都去了东湖观赛,去云觉寺的人倒少了很多。
云觉寺香火旺盛,据说祈福很灵。
沈宁向来不信这个,如果真的灵验,天下岂不是不再有贫苦之人?可她却真心实意的想为原身祈福,想为原身供奉一盏长明灯,希望无论她在哪里都有一盏灯为她照亮前路。
可今日有母亲陪着,她不方便单独离开,等哪日自己再来一趟。
裴氏拜得十分虔诚,从保佑女儿平安如意到儿子金榜题名,再到夫君仕途顺遂都求了个遍。
沈宁跟在裴氏后面诚心诚意地上了香,打算吃顿素斋就回去了,沈明不信这个,刚到寺庙便躲去了树荫下纳凉。
母女二人上香完后从殿中出来时,迎面就遇上了江语珊、还有她的母亲许氏以及另外一名眼生的女子。
眼生只是沈宁眼生,裴氏和两名丫鬟却认得。
夏竹在沈宁耳边悄声道:“那是江夫人的外甥女秦绾,江夫人就想让她嫁给江大公子。”
这是沈宁第一次见到秦绾。
秦绾生着一双细眉,眼眸如水,身材纤细,楚楚动人。
她瞥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
秦绾则暗暗打量起沈宁来。
听说沈宁落水后不仅失忆了,还变得娴静了不少,现在看来还真是如此。
许氏见到沈家母女好似毫不惊讶,笑着上前:“要知道沈夫人也来上香,就约着一道来了,免得路上寂寞。”
裴氏也笑道:“江夫人这是说的哪里话,出门都有儿女陪着,何来的寂寞?”
裴氏这话直直戳上了许氏的心窝子。
许氏成为江通判的继室以来,一直想生个儿子,奈何自从生了女儿江语珊后,就再也未曾有孕。
继子对他尊敬有余亲近不足,她这才想让自己的外甥女嫁过来,待女儿出嫁后,有人陪着自己,站在自己这边。
相反,如果沈宁嫁了过去,她的处境可能就鸡飞狗跳了。
许氏听了裴氏的话,笑意淡了,目光转向她身边的沈宁,忽而又笑了:“沈夫人说的是,咱们出门都有儿女陪着,自是不会寂寞的。”
说着又眼带笑意的看了一眼身侧的外甥女,意有所指道:“煜安今日休端午节假,本不欲出门,还是绾绾央他,他才出来的。”
许氏的话落,秦绾恰到好处地露出羞涩的笑。
裴氏却笑意不减:“秦姑娘这般,知道的是表兄表妹情谊深厚,不知道的还以为江夫人故意占用继子时间,生怕继子金榜题名呢!”
许氏和秦绾的笑容一僵。
裴氏笑意更深:“江夫人以后还是多管管外甥女,别最后因为别人落了个锢才绝砚的名声。”
说完就带着沈宁离开了。
许氏和秦绾脸色难看起来。
要是真落得了这么个名声,别说女儿嫁人,就是自己恐怕也没安生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