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殿外阶前站了多久。
鸱吻脊兽重叠掩映,桂鸿山透过它们,望向北方穹宇中最后一道金红残光。
凄厉而尖锐的马嘶、喊杀声、惊叫声、金戈剑戟交击声……种种的声音,忽而掠过耳边。闭上眼,好似惨烈悲怆的沙场哀烈犹在昨日。桂府陆续几场大丧之后,桂朔也魂丧狱中。数万桂家军的生死存亡仿佛一夜之间都压在了桂鸿山的脊梁上。
大帅泣泪,号啕三军。
他不能哭。
大帅颓萎,靡靡阖营。
他也不能不振作。
封疆边军若是人心涣散,弃九关不守,等同于置天下于不顾,北鞑东虏挥师南下,践踏神州,山河破碎。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桂鸿山抹了一把脸,拿起了刀,系上了剑,拎着父亲的盔甲,打帘而出,他沐浴在帐外众将士们饱含期待的目光当中。
群龙无首,痞兵如匪。
军中不可一日无帅。
桂鸿山坚冷的目光逐一扫过众人。他还穿着孝衣。
就在众人面前,他套上了父亲的盔甲,叫人取来大旻朝廷的黄龙纛。
他将那七尺长的纛旗头朝下按在雪后的泥地里,铁靴往楠木旗杆上狠力一踏,外层木头应声碎裂,露出腐朽陈旧的楠木芯子来。
朽木层层剥裂,最里的木芯却是雪白坚韧的,无论如何也摧折不断;桂鸿山索性挥刀一斩,将那旗杆彻底砍为两截。
旻军出兵,是有一队纛兵专事举旗扬威的。桂军只是旻军的一支精锐而已,这从属关系自大旻开国以来从未变过。
桂鸿山如今毁了朝廷的大纛旗……这是反贼之举!
多日以来涣散的士气倏然因这个举动而有聚拢的迹象,阖营哗然,议论声沸腾而起。
“众将,朝廷不仁,懦弱无能,不恤边军,又冤杀封疆大吏!我桂鸿山今日承众所望,靖平九关,宁定边城百姓——!”
“定旗号‘宁’!以慰我桂军忠魂——!”
“即刻起,我宁军自立门户!不食旻饷、不从旻令!”
呼声顿时雷动,传至九天,人人威喝!
当夜桂鸿山率军占领凉关附近四座州城,囚禁知州,开库掠银,次日大摆了一道筵席,犒赏三军。
酒肉俱全,珍馐无尽,更有红袖舞于席间……此间种种,宛然是无尽的甜泉滋养了皲裂已久的大地——将士也是人。他们无法总靠着一条虚无的信念、数年喝着西北风活下去。
众将士在为新旗号与新首领欢呼激昂,却没有太多人记得桂朔的三七都还未过去——于普通将士而言,桂朔一心忠于朝廷,墨守成规让他们过了太久的苦日子,随着桂朔的死,那些贫苦艰辛的过往也已经如风烟散去。
……
宴后桂鸿山在无人的朔夜重新穿上麻衣,去祠堂拜过列祖列宗。他坐在祠堂前的阶梯上,斟上两杯酒,一饮一祭。
“父亲,大哥,二哥。事到如今,一两句口令是无法振奋军心的。不忠非我愿,是朝廷不仁。你们要理解我,也要原谅我。”
……
至拥兵数十万,桂鸿山却依然觉得自己是位孤家寡人。
桂鸿山离开朝德殿后,去了左顺门后的朝房。廷议时常在这里进行,但这个时间显然是没有任何朝臣的。
近来朝务繁重。
江山残破,如雨中枯树,枝丫脆弱到仿佛随时摧折。再禁不起任何一点小小的动静。
……并不太平。
他没有时间像开朝国君一般享受他打下来的太平盛世,再慢慢修复。
种种政令,不可太过大刀阔斧,以至于本就危摇的枝丫应声断裂。桂鸿山刚接手时便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种种政令吩咐下去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不可过于莽率。好在如今梁青愿意帮他分担一部分。但仍有许多问题是毫无头绪。
这一晚他对旁边誊录卷宗的官员道:
“崇安二十年以前,朝廷每年给凉关拨银的载录,可还有吗?”
官员自然知道桂鸿山是凉关出身的大帅,听出这话题很是敏感,便谨小慎微地回答:
“都是明发上谕拨银,载录俱全。”
“上谕?”桂鸿山沉声重复。
先旻帝不问朝事已久,这个“上谕”是出自谁手自不消说。不是燕琅玉这个少年太子,又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