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农忙,学舍给学生们放了田假,让学生可以在自家地里忙活。蔡芙家的田已经租给族里种,留下口粮田需要自己种。
蔡绍带着力气大的蔡荷与收养了三年的元珂一起去田里忙活,蔡平女带着蔡莲、蔡芙在后院剥板栗。
三年前元珂成了没有亲族的孤儿,蔡绍只能把他带回家。
带回家后,蔡绍对外说,元珂是他兄弟的儿子,如此既能不让外人闲话影响到自家女儿,又能给自家留一条后路。即,如若元珂要当自家赘子,以后可以找补说是异姓兄弟的儿子。
因心中存着把元珂留给自家女儿做赘婿的念头,蔡绍想把他送去读书,却被蔡平女拦住了,蔡平女道:“家里还有几个女儿没去读书,他一个外人去读书,对女儿不公平。”
蔡绍辩解:“几个女儿不去读书,一是公中不容,以后家里有钱请名师上门讲学,二是她们不愿,两个女儿都没有想读书的念头,三是已有手艺,大女学膳二女习武。”
蔡平女静思片刻,道:“那就把送元珂读书的钱省下来日后给大家请先生用,到那时,也足够我们看清此子品性。”
蔡绍急道:“万一他日后真要做女儿的赘婿,你就该急没有早日培养他了!”
蔡绍虽说怜惜元珂,但更多的在为小女儿着想。他们夫妻自己说随女儿出嫁招赘,然小女儿已经在族谱上充作男儿,招婿可能远比其他女儿大!他要为女儿多留个备选,元珂正是他备选的其中之一。
蔡平女听在耳中只觉得丈夫为一个为人争取读书权甚过女儿,还是不肯:“让小女有空教他识字,既可以培养感情,又可以看看他有没有读书潜力。”
虽然在外人看来,蔡绍身材高大,武艺高强,又有打猎手艺,待人大方爽快,不像个赘婿,倒像是当家作主的。但是蔡家实际上却是蔡平女做主。
蔡绍本意是想给女儿有个的赘婿备选,见妻子不许,他只好作罢。
此去三年,蔡芙周岁九岁,蔡荷十五岁,蔡莲十七岁。
为了给元珂腾屋子,蔡荷搬去与蔡莲屋子同住。
蔡莲这个年纪本该出嫁,江夫人去岁给蔡莲做媒,对方是石川县秦氏旁支子,孝名远扬,有望做官。谁知那人今年春日生了一场病后死了,如此蔡莲一时没再找,耽误了下来。
农忙时蔡莲被打发回家帮忙,她作为家中长姊,做事勤快利索。
蔡芙由于出生最晚,自小被送去读书,鲜少做农活,常把农忙当玩乐。
此时蔡芙在自家后院忙得不亦乐乎,时而采葡萄,时而与大母、大姊一块剥栗子。
一颗栗子滚到她跟前,在日头下发光。她不禁捡起栗子,欲用力剥开。忽而,壳上尖刺令她痛呼出声。
蔡平女立刻牵她入灶间,小心翼翼给蔡芙擦上猪油。
灶间,蔡平女把猪油罐放进木柜后,从里面拿出一个罐子,里面装满剥了壳的板栗,她一边把栗子倒入碗中,一边吩咐道:“小女,你把这个送去给先生们。再问问他们,爱吃什么样的栗子,我给他们做。”与其让小女在这瞎忙活,不如把她派出去。
蔡芙已经习惯自家有什么都会送两位先生一份了,看到眼前满满一碗板栗,道:“我们夫子爱吃板栗,没听说过季谈先生爱吃,不如送他一碗葡萄吧。”
两年前,姜先生在蔡季谈宅院住了一年后就搬去一处大户家闲置的坞内宅院住。
这几年季谈先生授课常教诗书礼乐,除了本族子弟,他对姜芷川、赵子恒二人也愈发看重,对她只在学堂授课,不曾多加指教。
还好她曾拜姜先生为师,姜先生为她答疑解惑之余,时常教她一些旁的东西。常常是她好奇什么,先生就教什么。姜先生在蔡芙心中已经成了世间最博学多才的男子。
蔡芙心想,板栗难剥,葡萄易洗。给姜先生吃板栗,给季谈先生吃葡萄,如此既公正,又有自己的心思在里边。
蔡平女笑道:“如此不好,你给两位先生都准备上板栗与葡萄吧。”
蔡芙道:“哪里装得了这么多。”
蔡莲此时端着个簸箕进屋,顺便瞧一眼芙妹的伤口,见并无大碍后听见母亲和妹妹的嘴上官司提及蔡季谈,直说:“小妹不想去,我代她去送好了。”
蔡平女赶紧道:“大女,家里这些板栗没弄完,哪里离得开你。”又转头催促小女:“叫你去你就去,我们要有来有往才好。”
大女去年答应那门亲事,应该是断了对蔡季谈的念想,如今亲事没了,难保她再起心思,怎能在这时叫他们多加接触。
蔡芙答应,又想到最近在姜先生家吃了几次饭,阿母送这些家里的好东西,她就给姜先生送自己的心意。
“阿母,你装好了把碗放这儿,我去去就来。”
蔡芙对阿母说着,从灶间出来跑进自己的起居室。她的床榻边有个小木箱,平日里把宝贝都放在里面。
她打开小木箱,先把自己从溪边捡的石头放在一旁;文房书画,姜先生不缺她自己缺,不妥;细细看过一遍宝物后,抿唇拿出一颗淘换来的宝珠、一篇自己作的诗文、一个自己做的弹弓、放进挎包,把挎包戴身上。
秋日田边,天地之间到处都弥漫着稻草的气味。蔡芙迎着秋风走在路上,两手往前提着篮子,篮子里装着两碗板栗,板栗上面放着两串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