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花开时:相遇 > 第23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内含历史知识】

第23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内含历史知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齐桓公死后,其余五位公子交相攻伐以争王位,易牙拥立公子无诡继位,大杀朝臣和其他公子,齐国就此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将齐桓公创建的春秋霸主地位丧失殆尽。可见,易牙虽然只是一名御厨,却对国家政治也有重大干涉。

公子无诡立位仅三个月,王座还未坐热即被杀身亡。宋襄公乘机派大军护送公子姜昭即位,是为齐孝公。而易牙仍然分庭抗礼,改奉公子雍,但在齐国根本就站不住脚,遂一同逃亡到了鲁国,之后就下落不明了。

在易牙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东易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燕国之易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期,燕国有一易州,在今河北省雄县的西北部,因处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汇处下游西南岸,因此称易州,曾一度为燕国的陪都(左易),该邑后被齐国所占。之后居于易州的燕国人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姬姓易氏的历史也有两千四百余年了。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易氏族人比较少,来源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史籍《太平图话姓氏综》中记载:在回族中“易”作为姓氏出现,最早见于明朝。因为在宋版《百家姓》中回族还无此姓氏描述。

回族易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一带。

第七个渊源: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沅江地区的土著易氏,原先是来自内地的汉族。

明朝初期,沅江地区人烟稀少,于是明朝政府募民开垦,汉族迁民于明洪武八年迁沅邑,驻足垦荒,后融入了当地“土著”即土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今云南、四川一带多易氏,即与西南的易氏土著与汉族联姻有关。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

今广东省鹤山市玉桥镇有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每年到农历4月22日,村民们就会齐聚一堂,以巡行、唱大戏、抢炮头等方式大肆庆祝,而且往往要持续十几二十日,这个活动被称为“庆神”。

根据该村的易氏族谱记载,从建村时计起,乡民就有在每年这一天祀奉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太尉陈平的传统,到今天已经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

传说,今玉桥镇的易氏族人本姓韩,是“兴汉三杰”之一韩信的后代。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韩信因谋反被吕雉皇后诛杀,并累及三族被灭门。因此,当时的太尉陈平惋惜功勋家族,派义仆冒险潜入韩府,将韩信的孤儿救出,连夜逃往易水(今河北易县一带)避居。

为躲过官兵的追杀及其他人的耳目,该义仆将韩信的孤儿指易水地名为姓,将其韩氏改为易氏,从此逃过了劫难。其后,韩信遗孤的后裔子孙便世代称易氏,并尊陈平太尉为“庆神”,世世代代供奉之,直到今天。

第九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

传说北宋的杨家将之后裔有避难拆姓字为易氏的。杨字的繁体字为“楊”,拆开来分别就是“木”字和“昜”字,“昜”字近乎“易”字,因此亦称“易”。

所谓的“杨家将”,其戏剧、文学代表人物中的杨业(杨继业),原型就是杨重贵。杨重贵的父亲杨信是五代时期麟州(今山东菏泽巨野)的一个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了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杨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在杨信归附后汉政权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儿子杨重贵到太原归在刘崇帐下。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政权,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以其子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的刘崇。不久,杨崇勋又重新归附了后周政权。虽然有这样的屡次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地位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年少的杨重贵当时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侍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后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传说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将军”。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政权长达三十多年的“无敌战绩”,在史籍《宋史》、《辽史》中皆没有任何记载,而在《宋史》中提到过的几次宋军与北汉政权的交锋中,全部都是以刘继业的残败而告终。例如刘继业与宋军大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即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是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因何称为“无敌”?而在史籍《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在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以后,他仍在坚持战斗。后来直到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着解甲归降。

据说,北汉政权灭亡后,国破无本,无本(根)者何以为木(树)?因此杨重贵遂将自己的姓氏拆开,令子孙们去“木”改姓“易”氏。

一个屡战屡败的将军,后来竟然成为北宋王朝的忠烈家门,这个传说很是具有离奇色彩,只能是非常有政治意义的文学作品。因此,至今还没有易氏族人称自己就是杨重贵的后代。

另外“易”与“昜”两个字的读音和字义皆不相通,“昜”实际上就是古“阳”字,所以,该易氏来源之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水族、苗族、纳西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姜尚(姜太公、姜子牙、吕尚)、毕万、易牙(雍巫、饔巫)。

迁徙分布

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二十八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易氏最早的发源地为今河北易县一带和山东、河南间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