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姐,你回来了!”上半响看到突然回娘家的四姐,李老幺很是诧异,他仔细的打量着四姐的神情,没有难过的样子,手上也没提什么包裹,心里才松了口气,毕竟这不年不节的突然回娘家,他担心出了什么事。
“我回来看看爹娘,爹娘在家吧?”李秀儿拿着帕子,小心的擦着额间的汗水。
“爹去地头了,娘在后头院子收拾菜地呢,渴不渴,我去给你端碗水喝。”说着,李老幺就要往灶房走去。
“我想喝热水!”李秀嘱咐了一句,想到家里这些时日改变的习惯,以及婆婆教导他们的一些生活常识,她记得很认真并坚持做了下来。
“好!”虽然有些麻烦,但李老幺还还是答应了,他们姐弟俩从小就很亲,四姐难得回一次娘家,好吃的准备不了,难道热水他们还供应不上吗?
知道爹不在家,李秀儿也不着急着去后院找娘说事,在正屋门口找了一个板凳坐下来歇脚,打量着这个在她17岁出嫁前一直住着的家。
没什么变化,只是多盖了四间屋子,让原本十分宽敞的院子有了几分逼仄。可不盖又不行,毕竟哥哥弟弟都成了家,他们兄妹六个三男三女,不说她们三姐妹的孩子,就他们三个兄弟都生了十二个孩子,不盖屋子住哪儿?
想到这十几个孩子她就头疼。真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但他们家还不是村里孩子最多的。在她的记忆里,有几户人家孩子更多,当然也更穷。
她想起婆婆对他们说过的话,有时候老祖宗传下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都说多子多孙多福气,子是多了,福在哪呢?她看过太多当父母老了儿孙们却因赡养问题各种推脱的事情。她以前懵懵懂懂的,但现在却明白了,若不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教导,生再多孩子无非也是养出一堆庸庸碌碌毫无能力作为的人。毕竟生长于农家,即便再勤奋,也只能过着面黄土背朝□□不保夕的日子。饭都不怎么能吃饱,又何谈其他发展?是啊,有点心气的人都想改变,可农家人除了有把子力气外,能有什么其他一技之长呢?
想到近十天来过的日子,是她活了35年吃的最好最饱的几天,在娘家没享到的福,没想到在婆家享受到了。
她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好,因为她的儿女读了书识了字,更被婆婆教导着为人处世和怎么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不同的事物,开拓他们的思维和见识以及眼界,让她们以及她们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人生,当然,她更感激现在突然开了窍婆婆对他们的慈爱和帮扶,没有婆婆就不会有他们的现在,更不会有以后更长远的未来发展。
“四丫,真的是你!"抱着一大捧菜从后院走过来的孙氏,看到小女儿惊讶的问,“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出啥事了,这不年不节的回娘家。”她上下打量着小女儿,觉得小女儿好像气色不错。
“好事,等我爹回来了,我跟你们商量一件事。”李秀儿笑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