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神叨叨的。”孙氏嘴上念叨着,抬头看了看天,“你爹快回转了,我去做朝食,你坐着歇脚吧。"出嫁女儿回来就是客,孙氏也不使唤她,径自往灶房走去。
“我给你打下手,今儿个朝食吃啥?”她站起身随口问着。
“还能吃啥,吃杂面青菜汤呗。”看到女儿的架势,估计是要留下来用朝食的,孙氏在心里盘算着要多加几勺面。进了灶房,看到小儿子在灶房里忙活着,“干啥呢?”
“四姐回来说要喝热水,我刚烧好呢!”李老幺笑着回应。
“瞎矫情!”孙氏瞪了女儿一眼,农家人渴了,谁不是随便拿个瓢子舀起水来就喝,就她还要喝热水,但小儿子都已经烧好了,她也懒得说了,拿过来一个大陶盆,开始择菜。
李秀嘿嘿笑了两声,上前帮忙。
“四姐,这碗水我给你放这晾着了。"说着把锅里的水舀到干净的陶罐里,忙完了提着一罐水,准备下地去。
今年风调雨顺,田里的野草疯长,三四天不去清理,再去能长半尺长,野草跟地里的庄稼抢肥吃,这样庄稼能长好吗,所以他们每隔一天都要下地里看看田间地头的情况,顺便清理下野草。
看到小女儿利落了择菜,孙氏干脆洗干净了手去和面,舀了八碗豆面后想了想又舀了两碗灰面进去,面皮掺着细粮的口感比吃纯豆面好的多,难得今天女儿回来就大方一回。
看到娘还舀了两碗灰面,李秀儿本来想说不必掺细面,但想到这是娘的心意,就没开口说什么。
边和面边看女儿摘菜,看了好一会才道,“四丫,你是不是胖了?”从侧面看,脸上好像比上次见的时候圆了不少。“刚才在外面光亮照着,我以为自己看错了,你的脸色可比年节回来的时候好不少。咋的,家里有好事了?所以你婆婆在吃食上不克扣你们了?"孙氏猜测着,她知道女儿婆家出了个读书人,现在是童生了,等考上就是秀才,那才是真正的出息了,作为娘家人,他们也高兴。可读书太祸祸钱也是真的,反正女儿每次回娘家都会抱怨几句说,婆婆把家里的钱都给小儿子用,那是他们挣的钱都花不到他们身上。尤其女儿的公公去世后,婆婆更是变本加厉的压榨着他们两房人来供养小叔子,虽然知道女儿受了委屈,可他们做亲家的真不好就这样打上门去,让他们别再供养读书人了。真要这么做,那以后两家还怎么来往?毕竟瘸子里边挑将军,农家里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会读书能读书,并且家里愿意供养的读书人,他们上门说别让人家读了,这不是断人家的前程吗?
所以女儿回到娘家再怎么抱怨,他们也就听听,然后附和着帮着她埋汰她婆家几句,没有拿出什么真的实际行动来。毕竟她嫁了人,就是陈家人了,她的小叔子将来考中了她也能跟着沾光享福不是!现在受的苦都是为以后享福做准备的。每当小女儿跟她抱怨多了,她都这样宽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