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栖霞地界群山环绕,但烟台是实打实靠海的地界。
唐朝年间中原海界流寇横行李帝派大臣除寇无意间注意到群山中,还有这么个小国。
两方初始互不侵犯,直到通宝元年唐帝欲收并北朝。
北朝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并入大国利大于弊可更好的发展,一派认为北朝也有历史有文化,百姓安于此,日子安稳。不必于收并,收并只是改了个词语自愿吞并跟投降作何区别?
我们有君主有制度,为何要甘愿成为别国的一部分?
北朝内部存有纷争,本就只有半席之地,除去地界外围介是唐治地区。
国师听命且直属于北朝皇族,当时听由朝治帝。
一位帝王自不可能将天下大为攻受让人,唐北打起仗来,北朝绝无半点胜算可言。
为此朝治帝也多有忌惮,安抚民心,向唐王请以三日思索。
唐王自认国富兵强,也的确如此,应允三日却在应允的同天午后派兵围剿。
北朝上下举国皆愤,哪怕绝无胜利的可能,也咽不下这口气。
北朝有国师又有楚凉易用兵奇才坐镇,唐军费了些时间才将两人分开逐一击破。
分析局势提议军情作军师的国师死于暗箭刺杀。
唐军重力包围楚凉易,令其万剑穿身而死。
书中对此有单独的一段描写。
林白序指腹摩挲过泛黄的文字,心中一阵苦楚。
国师雪白的衣袍,被鲜红的血液浸染,曾明亮温和的眸子再也不会睁开,受无数人敬仰的文人星曲,再不会谋划江山安稳。
祁安王抱着其尸首负伤回到城中安置,在祁安王府独自待上一刻钟,重回战场,听军号戍守城门,星火漫天,自城破起万箭齐发。
楚凉易身骑烈马,一柄银白色长枪挥舞,扫开利箭,直取敌首。
终是寡不敌众。
国破朝亡,楚凉易临死前,迎着敌军突围回到王府,他是北朝最后一位活人,死于祁安王府。
在最后一刻,敌军看出了他的企图,箭矢朝着国师射去,楚凉易替国师防住利箭,用自己的身体。
箭矢穿过脊背,大量的鲜红浸出,铠甲都被磨烂了,后背血肉模糊,抱着国师的尸首,随之远去。
北朝共有两万三千余人,老少皆有,被乱葬于庙山之上,成为无名。
万箭穿身,如果,楚凉易在死前没有爆发突围的话,会死的痛快些吧。
林白序合上书,轻叹,他第1次见这本书的结局时,在国师身上感到一种类似于解脱的意味。
国师对于死亡是坦然接受生死看淡的态度,魄是执念,而自己……
林白序垂眸,黑白分明的干净的眸中有些低沉晦暗,若自己真的是国师,那他算不算,未曾留过执念。
是干干净净的来,什么都没有留下干干净净的走。
那,国师对于楚凉易的感情作真作假,又成了未知。
没有执念,便是对这世间未曾有任何留恋。
林白序又翻了几页,对于阿胤,这孩子被人活活掐死,抛身于井中。
随楚凉易姓氏,收做养子,名为天胤,是国师起的名字。
楚凉易坐镇阵中,长枪竖在身边,视线淡淡瞥了眼石像,7座虚影散了一座
太傅……
楚凉易唇角牵起一抹苦笑,这12座石像分立于12个时辰,牵的是二十四节气初始的天阳之气,伴的是一人的喜乐七情,渡烧魂魄。
若要补全封印,注定有一人要魂飞魄散,无法入轮回。
即便得以留下魂魄,也无情无欲,甚至无灵识,堪称活死人。
天道选的便是无情无欲之人,或者,将其变成无情无欲之人。
换言之,这12座石像也反映着林白序的情念,当七情六欲反应波动强烈时,石像便会对应吸收这份波动出的情念。
从古至今,产生的魂魄无数,天道却选了楚凉易承鬼王一职。
楚凉易揉着额角,不得不感叹一句,天道打的一手好牌。
这位秩序的化身着为聪慧。
天道选中了林白序,就必须有人来牵扯林白序的感情。
不过,到底为什么,会选择林白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