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至第三道礁石线时,谢昀的脚踝已布满藤壶划出的血痕。他蹲在湿滑的藻毯上,用星盘碎片拨开牡蛎壳,露出底下被钙化物覆盖的金属箱。箱体侧面用褪色的荧光漆涂着母亲惯用的波浪符号——这是他七岁那年,母亲承诺要带他寻找"海洋宝藏"时画过的记号。
顾隐宵的防水表突然发出低频蜂鸣。他跪在五米外的潮池旁,指尖悬在池水上方三厘米处——这是父亲实验室测试珊瑚虫应激反应的标准距离。池底的沙粒正以诡异的节奏跳动,组合成神经同步实验的原始数据图。
"她们在这里合作过。"谢昀用□□撬开箱锁,海盐结晶簌簌落下。泛黄的实验日志里夹着张合影:两位母亲并肩站在潮间带,身后是用贝壳拼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顾隐宵认出父亲实验室的珊瑚培养皿,正是这个模型的等比例复制品。
潮池突然沸腾。顾隐宵拽着谢昀后撤时,池底喷出淡紫色的气体,在晨曦中凝结成两位母亲的虚影。谢昀的声带震颤着发出破碎音节:"...声呐共振...全息残留..."
虚影手中的测量仪突然投射出三维海图。顾隐宵的视网膜捕捉到熟悉的坐标——正是拍卖会上被争夺的"鲸魂"核心区域。当谢昀将星盘碎片按在投影中北极星位置时,海图裂解成数百个荧光坐标点,每个都对应着母亲们埋藏的时光胶囊。
他们在第二道礁石线找到第一个胶囊。被海葵包裹的钛合金筒里,装着1998年的实验样本:健康珊瑚虫与鲸鱼耳骨的共生培养皿。日志页记载着惊人事实:"顾长明的声呐干扰理论,最初是我们为修复珊瑚礁设计的低频脉冲方案"。
涨潮预警从远处传来。谢昀的脚踝伤口渗出的血珠,竟让追赶的机械水母群陷入混乱——珊瑚虫毒素与他的血液反应,释放出母亲们研制的信息素。顾隐宵趁机拆解水母的驱动核心,发现芯片上刻着双螺旋模型的简化版。
"去红树林!"谢昀的星盘碎片突然升温,在掌心烙出潮汐表的纹路。他们蹚过腐殖质淤积的滩涂时,惊起成群夜鹭,鸟爪上绑着褪色的监测环——正是母亲们放飞的定位信使。